- 新闻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资讯中心 -- 新闻动态
-
诗与远方
新闻来源于:奥杯赛办公室 发表于:2018-10-23 10:24:26 浏览69349次 奥杯赛全国执委会陈岩主席是一位著名诗人,由其创作的诗集《爱上层楼》由团结出版社出版,2017年8月8日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首发式。《爱上层楼》一书由冰心先生在生前题写书名,中国诗歌评论界泰斗、鲁迅文学奖评委、重庆市文联名誉主席、西南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吕进先生作序推荐。在大会上,千人共同朗诵陈岩主席的部分诗篇,会后众多师生家长纷纷购买诗集,并向陈岩主席索取签名。
大会主持人介绍诗集《爱上层楼》
大会上,千人共同朗诵陈岩主席部分诗歌
师生家长纷纷向陈岩主席索取签名
《爱上层楼》书影
下面刊发吕进教授的序言《诗与远方》:
吕进教授
诗与远方
——序陈岩诗集《爱上层楼》
吕 进
《爱上层楼》的多数作品是发表在微博上的,所以,它们自然带了两个特点:第一,诗中有时会出现网络语言;另一个,它们的篇幅特别短。
就篇幅而言,其实微博的140个字的上限对于诗来说,实在是太多,太奢侈了。诗是仰仗空白的艺术。诗不能像其他文学样式那样,有一个完整的故事,使读者可以断断续续地阅读。它也不能像其他文学样式那样运用悬念等来引动读者的好奇心,始终抓住读者。抒情诗必须一次读完,这样,它在篇幅上所得到的权利就在所有文学样式中是最小的。在《美学》第3卷中,德国学者黑格尔有一段我以为是很精辟的话:“事件构成史诗的内容,像风飘过琴弦一样震动诗人心灵的瞬息感觉构成抒情作品的内容。因此,无论抒情作品有怎样的思想,它不应该太长,往往应该是很短的。”
短小篇幅对诗人形成空前的挑战。在诗家语这里,每一个字都要求诗人付出清洗与选择的辛苦,每一个字都是一个深渊。李东阳这样题柯敬仲的墨竹画:“莫将画竹论难易,刚道繁难简更难。君看萧萧只数叶,满堂风雨不胜寒。”有没有能力驾驭空白,把“满堂风雨”变为“萧萧数叶”,“以少少许胜多多许”,这历来是判断诗人的语言能力的重要标尺。
正是在诉说的慷慨和用语的吝啬的交织里,我高兴地发现了诗人陈岩。他的诗,信任和尊重读者的想象力和二度创造力,把一切多余的东西尽量推出诗外,简短到了最大限度。
读一读《爱上层楼》的开卷之作《一错再错》吧——
你扣错了第一颗钮扣
一直扣错下去
直到最后你还不承认
说这是一种艺术
一共才31个字,却包括了多少内蕴啊?诗人在写生活琐事?在写现实事件?在写历史人物?真正的诗并不在诗内,它在笔墨之外,意象之外,诗篇之外。“诗无达诂”,我读到的,是一部中国当代史,令人痛心的当代史,残酷无情的“艺术”。31个字的诗写出了310万字的散文,这就是诗和散文的区别。
再读一读《思念》,——
夜深时思念的记忆
过往的你
其实
辗转反侧的
只是那时的自己
在生活里,人们往往容易忽略时光的流动,时代的流逝,自己和别人的变迁。这不,思念“过往的你”的,其实是“过往的自己”。经过诗情的酿造,这种人生体验提高了,诗人赋予它普视的品格。诗人却只用出5个诗行,26个字呀。
我和陈岩缘悭一面。然而从诗集里,可以捕捉到,他是一位“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旅者,“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的饮者。但是,他的诗告诉我,他更是拥有诗和远方的人。诗,净化、提升了旅者和饮者的情感世界,对生命的敏感,对自然的情感,对社会的痛感,化为随处喷发的灵感。
古人说,诗是“寺人之言”。它滋润心灵,净化心灵,提高心灵,难怪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几乎无一例外地表达了他们对诗的钟情。翻开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的名著《物种起源》,这本著作的《后记》里就有这样一段话:“如果我能够再活一辈子的话,我一定给自己规定读诗歌作品,每周至少听一次音乐。要是这样,我脑中那些现在已经衰弱了的部分就可以保持它们的生命力。”诗就这样和科学家大脑的生命力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在中国这样的几千年的诗国,中国文化就是诗性文化。
在中国,疏远诗歌是缺乏教养的表现,是粗鄙的可靠证明。
尤其是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我想起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双城记》的起笔:“那是好得不能再好的时代,那是糟得不能再糟的时代;那是一个明智的岁月,那是一个愚昧的岁月;那是一个信心百倍的时期,那是一个疑虑重重的时期;那是一个光明的季节,那是一个黑暗的季节;那是充满希望的春天,那是令人绝望的冬天。我们拥有一切,我们一无所有。大家都在升天堂,大家都在下地狱。”《双城记》的开头和中国当下的语境有些相像。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又是一个正在转型中的复杂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改革与混乱共生,崇高与卑鄙并存,廉洁与腐败同在,令人“欲说还休”。在这个时代,给庸俗的欲望带上道德和理智的套子,守护心灵,守护生命,用内心的禅意来对抗人间的喧嚣,就非常急迫。时代需要敏锐的感悟者,需要有深度的思想者,时代需要诗。
我不否认,《爱上层楼》的诗并不都在一个水平线上,我也没有必要在这里大谈诗艺技巧之类:
我要说的是
刚刚已经说完
——《告白》
这本诗集传达的生命情趣和睿智沉思感染着我们,打动着我们,这本诗集再次告诉我们,生活需要诗,人生需要诗,时代需要诗,这就够了。
我祝贺《爱上层楼》的问世,希望能继续听到诗人新的歌唱。
2017年5月1日于重庆紫云台
(本文作者系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西南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市文联荣誉主席)
下面刊发奥杯赛全国执委会副主任、《爱上层楼》主编王志立先生的编后记:
编后记
王志立
我的挚友意鹿山人陈岩先生委托我担任他诗集《爱上层楼》的主编,编选他的诗集。我内心不由生出些惶恐。他的这部诗集,文坛祖母冰心老人很早就为其题写了诗集名“爱上层楼”,这也是冰心老人对意鹿(那时他或许还没有“意鹿山人”的雅号)诗歌才华的期许。意鹿没有轻意结集成书,到现在才让题字亮相。
意鹿说,“爱上层楼”就是他在“为赋新辞强说愁”,我想这是算玩笑话吧。
2013年初,某新媒体平台邀请意鹿每日为该平台的微博发表一首诗,于是这一年他就这样坚持了下来,基本上是一天或两天就会发表一首,从没间断。由于微博有140字的限制,所以在这期间,意鹿的诗都是在140字以内。这一年,意鹿差不多有200多首诗发布在该微博上。我从这期间的诗中挑选出大部分,加上2013年之前的一些诗(包括他在少年时代中学时期创作的),和2013年之后的偶尔之作,总共挑选出这近200首结集出版。诗集到现在才付梓出版,皆因意鹿是个喜欢旅行的人,他每年总是会花很多时间飞来飞去,在世界行走(这部诗集的所有图片,都是意鹿在国内外旅行时所拍摄的)。而他认为不值一提的自己诗的结集之事就这样一拖再拖从2014年拖到现在,到了现在大家一直催,他才委托我帮他选编。
在选编意鹿的诗集时,我发现,2013年这段时间意鹿作的诗,很多都和所处的日子有关。比如说,在清明节,他会作与生死有关的诗;在情人节,他会作与爱情有关的诗;碰到512大地震五周年、H7N9、春运等热点,他也会作诗抒怀……虽然有这些关联,但并不局限于此。我在编他的诗集时,是把整个时间顺序打乱,按照内容进行分类,不过这个分类也只是泛泛上的,希望用分类,让诗集看起来有序一些。但我不知道我这样的编排,是不是会破坏他诗的美感。我曾问过意鹿,他说,委托我就相信我,就不干涉我的主张。
意鹿的诗多数都很美,寓意也很深。记得2013年时,他的诗每一次在微博上发布,都会引起大家评论,还会揣测他诗中所存在的潜在意涵。认识他的人还会私信问他到底表达的是什么,在这时,他总是笑而不答。更有意思的是,我几次和意鹿参加微博网友的聚会,都会有网友当场背出他的诗,这时意鹿也只是笑笑而已,说自己其实已经江郎才尽。
作为挚友和主编,我对意鹿有些诗的蕴意,也只是推测,他也不会向我说明每一首诗的内涵。下面我向大家介绍几首意鹿的诗和我的理解:
第一首《烟花》:
绚烂的
绮丽的
如梦似幻的 绽放
闪光
辉煌
在高高的天上
最后
暗淡
只有青烟一团
一阵风 飘散
无影无相
根据他创作这首诗时间猜测,这是诗人对西南某地一段时期内某种文化现象的担忧,他用烟花的燃放过程作出的注解。我认为诗人坚信,这种现象最终会像烟花一样无影无相。
第二首《摩崖石刻》:
镌在山石上
没有温度
任凭风催雨刷
依然故我的传递
古早的消息
行草隶篆楷
天干地支题
那年岁月
谁在这里停留
嬉戏
文字渐渐模糊
辨认不了的时候
不必在意
久远的故事
已永驻
充满空气
这首诗表达的应该是诗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坚信,他坚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会随着时间的流失而消亡。不管岁月几何,不管时空如何变幻,唯一不变的是融入了我们中华儿女血脉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种文化,就像是摩崖石刻一样,即便是风雨时间消磨了它的痕迹,但它的内涵就像空气一样,在华夏儿女一呼一吸之间,融入到我们的血液中。
第三首《雨》:
梦见远方在下雨
淅淅沥沥的
瓢泼瓦灌的
远方的你被淋湿了吗
你的来电告诉我
你那里原来是晴天
原来梦里的雨不会淋湿你
却打湿了我
听意鹿说过创作这首诗的经过。诗人在午休打盹时做了一个梦,梦见远方下着大雨,而他惦念的友人正在远方。在随后电话通话中得知友人所在的地方并没有下雨,而诗人却因为思念产生中一种淡淡的忧伤。
我在上面为大家介绍了诗人的三首诗,只是抛砖引玉。对意鹿的诗作,还是请读者朋友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去慢慢的品味。我想,读者会更能品味到更加浓厚的诗意来。如果我解读过多,就好像是让读者朋友去品味我咀嚼过的甘蔗,是对读者朋友的大不敬。
另外再介绍一首诗《故乡福州》,以这首诗来谈谈意鹿的创作风格。
每次忆起故乡
萦绕的总是狮子头的清香
泰晤士河上的打渔船
寒山寺钟声在夜半飘荡
再就是一根根的白杨树
屹立在一马平川
每次忆起故乡
总想着包子铺里的大大套餐
再嗅一嗅八月桂花香
再吼一吼高亢的秦腔
碰到熟人再说句“食咗饭未”
这乡音依然
每次醉后忆起福州我的故乡
总想
有一碗路边柴火烧的
海蛎豆腐汤
这首诗音韵感很强,虽然新诗不必太讲究音韵,但有押韵的诗,读起来自然朗朗上口。有朋友能把意鹿的诗背下来,除了他的诗短小外,音韵优美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意鹿的很多诗,都有押韵,音韵美表现得尤为突出。
这首诗虽然讲的是故乡福州,但是我们读来发现里面的很多事物,其实根本与福州无关。诗人通过这种方式,表现的正是一位四处漂泊的游子思乡的情感。我问过意鹿,他说最后的“海蛎豆腐汤”是福州很普通的家常菜,但这很普通的食物却让这位游子深深的惦念。正像诗人的另一首诗《无题》所说:
我热爱着
这个故乡
因为这里有
我爱的食物的味道
仅此而已
这首诗原名并不叫“无题”,内容中也有一个关键词做了修改。他的个别诗作都经过如此处理,就像给断臂维纳斯和米开朗基罗的大卫打马赛克一样。也因此,意鹿多次讲说他的诗不适合孩子阅读。
意鹿主持过很多大型青少年活动,在教育界认识很多朋友。一些在教育界很有名望的老师还把他的诗作介绍给学生赏读,这些学生也都非常喜欢意鹿的诗。意鹿自认为不适合孩子们阅读的诗,却意外的得到了青少年读者的喜爱,这真是很有意思的事。这说明,我们的这些孩子是有思想的,也是我们的希望所在。
在这部诗集里有一部分很适合孩子阅读,青年语文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张笔春老师专门做了评述。
以上都是谈意鹿的诗,接下来就让我来说说这位我所认识的意鹿山人。
意鹿被他发表诗的微博平台认证为“诗人、文化教育旅者、美食家”。对于这三个称号,他说:诗人,是因为他曾混迹地方作协,有人问他会写什么东西,他说他写不出,只好认个诗人,只要分行就是诗,所以诗人最方便;文化教育旅者,就是因为自己爱旅行,但叫旅行家也不当,就用这个名称,毕竟也还算文化人,做点与教育有关的工作,就叫这个不三不四的名称;而美食家,完全是因为当时他要想叫“吃货”,人家不肯,被人家安了这个名称而已。在我看来,这都是他的玩笑话。
意鹿是个爱玩笑的人,不过玩笑归玩笑,写诗、旅行、吃美食、喝酒都很认真,从不玩笑。
一开始认识他的时候,只知道他会写诗,后来又从网上看到他的一些简介,知道他还从事着教育与文化交流的工作。他当过编辑,主持主编过上千万字的图书。其中较有名的有《中国青少年写作年鉴》(1996、1998卷)、《献给孩子•文学家卷》、《在国旗下的讲话》、《名师帮你学》等。现在,我和他交往多年,知道他还从事过许多工作,文化交流是他的强项,特别是对外的对台的交流,都很有着墨。
意鹿喜欢饮酒,但平日不饮,饮时常说希望每酒必醉;如果醉,他就醉的那么认真。他说,醉酒是一种境界,很超然的境界。他很喜欢李白那种酒后的狂放。他的诗中关于酒的篇幅很多,写到李白的也有几首,都体现了他的人生态度。他说他最喜欢的身份是酒徒,在酒后可以自由的言语,恣意人生。他把醉酒运用得十分纯熟,以醉酒来处理一些棘手事情却恰到好处。有时他会说自己已经江郎才尽,写不出诗来,我们就会劝他,来喝点。醉酒后果然诗情迸发。
现在的意鹿花大量的时间从事着与教育有关系的工作。他对教育也有一定的独到见解。比如他说,中国教育的首要问题是教育好家长;在大家都反对打孩子时,他却说他想写一本《怎样打孩子》的书……意鹿总是能这样与众不同。
意鹿热爱生活,行走遍世界、吃遍中华美食是其所愿。他交友广泛,不仅在现实生活中与不同年龄段的人成为朋友,在微博和微信上也拥有众多神交的朋友。多数执不同观点的人,都同意他“世界不是非黑即白,非左即右;世界是丰富多彩,还有中道”的讲法。
意鹿对佛学也颇热衷,但他却常说,佛教是“无神论”;矛盾的是,他又言“举头三尺有神明”,做人要有所敬畏。从这种矛盾中又能让人品出点什么。
意鹿是位没有世俗观念、率性正直的人。习近平主席在福建工作期间,曾为他主编的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读本《在国旗下的讲话》题过词。在大家不分老小都称习为 “大大”时,意鹿却称他为“习兄”。这称呼,正体现了意鹿的个性。
在这里,我讲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也许能成为一段佳话。
多年前的一次,意鹿去省委办事,临回的时候,抱着一大堆的资料和文件。当走到电梯口的时候,腾不出手来按电梯。这时走来一位面带宽厚笑容的人,帮他按了下行键。当时的意鹿很惊讶,此人正是“习兄”。一位省委副书记,没有认为自己是高高在上的高官,如此的平易近人。
我把这个故事分享给大家,不是想说明什么。而是要让自己和读者朋友,少一些庸俗的世俗思想,多一些人性中的真善美。我始终认为,善缘即是福缘。
说到缘,还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新诗评论界泰斗、原鲁迅文学奖评委、重庆市文联荣誉主席吕进教授在病中为诗集撰序,序中对意鹿的诗给予很高的评价。当年文坛祖母冰心老人在病榻上为其题写诗集名,如今年龄为父辈的吕进先生在病中为意鹿题序,两位老人对后辈的提携又是两段佳话。这些都是善缘和福缘。
让我们把我们人性中美好的东西展现出来,让我们心中的善念发出璀璨光芒。品诗如品酒,俗人品的是酒,雅人品的是酒后之味。品诗亦然,不只是有风花雪月,还有人生与忧患,或许这就是意鹿山人的诗中之味。
2017年5月28日于北京
下面刊发四川省特级教师张笔春的评论文章:
读诗,也是读自己
——意鹿山人的诗走进孩子们的心田
张笔春
当动漫、游戏霸屏孩子们的阅读视野时,意鹿山人的诗和春风同行,悄悄吹进三月里的孩子们中间,驻扎在孩子们心田里的那一只只小鸟,扑腾着悄悄飞出了心窝。
是云烟,是梦幻?
你笔下的世界,亦是我眼中的最爱,一朵最美的烟花在孩子们心中扎根。“‘咻’地窜上天,调皮地唬人一跳,还未回过神来,烟花已在天际妖娆地绽放,如星辰,似梦境,在夜幕上漾起波浪,还没来得及将这一幕记下,烟花便已暗淡,化作青烟飞了,只留下昙花一现的美好,却让我记起了曾经美好而短暂的瞬间,以及那些拥有时无视,失却后却珍惜的事物,空余一腔回味,感慨,深思。”六年级的杜宛洽同学读完《烟花》后一脸幸福地留下这段回忆。成都实验外国语学校八年级的杨俐同学也读到了《烟花》:“抬头只能见到无边无际的黑,心中顿生失落,正低头,忽的一声脆响,夜空开花了,无边的黑色,唯有那抹亮色烙进心上,如烈火般奔放,美好易逝,化为青烟随风消散。作者将烟花比作人的一生,生命的历程丰富多彩,而在人生的尽头又似烟花般完美消散,诗中的每个字都蕴含着独有的意义,虽短暂却意义非凡。”正如石室联中的李卓瀚同学所言:“哪怕只绽放那么一瞬,亦是,永恒。在天空燃烧辉煌,即使最终可能连一丝痕迹也不能留下,但至少曾经绚丽了别人的梦境,人生也是如此,拼尽全力,就算不能留下什么,闪光一瞬,同为永恒。这首小诗虚实相生,作者托烟花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意愿,用词朴素却不失风雅,表达了作者愿意穷其一生只为一次绽放的心愿。”同桌共读中,樊豪同学对《烟花》的感悟也是对人生的感悟:“烟花的一生不就是人的一生吗?生时辉煌,死时平淡,即使消失在世间,但愿清风将辉煌铭记,不求富贵名利,平平淡淡才是真,不求辉煌永驻,真真切切才是恒。作者的人生独白,也是我的人生独白。”
一片绚丽的霞,在孩子们的记忆中舒卷。“霞,那么神秘,那么柔美,像谜一般难以捉摸,但诗中的霞却颠覆了我以前的看法,它将阴柔之力化为阳刚之美,毫不退缩地与黑暗搏斗,它摧毁了黑暗的枷锁,永不停息地奔向光明,它愿意被黑暗吞噬。我相信,这种信念便是它对光明的渴望和追求,它抓住了光明的尾巴,也许它抓住的是光明的尽头,但尽头也是头啊!我不知道诗人是谁,但我真的感谢您,您让我看见了不一样的霞,看见霞身上爆发出的震惊宇宙的永不言败的力量。”六年级的王景初同学从“霞”身上汲取的是一种力量,一种坚忍不拔的力量。
惊鸿一瞥的自然现象,因为诗歌,成就了永恒;大自然的景语,在诗人笔下汩汩流淌的是情语。
寻常物,别样情
一颗星两颗星三颗星星,童年五彩斑斓的梦里,最亮的那颗星星是童趣,而钓起这颗童趣的非《钓星星》莫属。“‘我’躺在床上,枕着月亮船,悠闲地钓星星,不知不觉,直钓到东方泛起鱼肚白,我想起了儿时的自己,每每下雨,我便坐在靠窗的地方,聆听雨滴在房檐上、水盆里的滴答声,不知不觉,雨停了。钓星星的‘我’那份悠闲、惬意就是听雨声的我,只是钓星星是在梦中,听雨却在现实中。”六年级的谭儒同学从《钓星星》中看到了自己。
“一个黑发小男孩,天真地拿着一根细细的鱼竿,静悄悄地想要钓起湖中的星星,五颗星星都被钓了起来,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八年级的张嘉豪同学眼中的钓星星,钓出了另一种景致。
“星空下,水塘边,一个小女孩在钓水里的星星,她钓起五颗明亮的星,光芒四射。朴实的语言,不寻常意境。”崇州实验中学八年级的文婧媛同学眼中满满的都是期待和渴望。
“本诗意境极美,整首诗没有一个爱字,但读完全诗后,我看见了一个戴着红领巾的小女孩看见飘扬的五星红旗,缓缓举起右手,庄重地、深情地敬了一个队礼;本诗语言清新质朴朗朗上口,但字里行间透出的亲近感,拉近了作者和读者的心理距离,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爱,是爱国之情的最高境界;本诗做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情,‘五颗星’是国旗的图画,‘天亮了’让平和的画面多了一丝傲然之感。”石室中学的常馨同学读《钓星星》,就是在读童年的自己。
童年的星空中,增加的仅仅是《钓星星》吗?不,是一副爱国教育的最美的图画!
泡桐树小学的龙姝琴同学读到《囡囡吃香肠》,羞涩地笑了,她读到了“无忧无虑的囡囡坐在门墩上,陶醉地吃着烤香肠,突然,一只狗出现了,囡囡一定被吓坏了,急忙呼喊自己的哥哥,哥哥的那块石头,在囡囡心中一定很厉害吧,哥哥很勇敢,小女孩的烤香肠保住了,破涕为笑。囡囡的童年引起了我的共鸣:天真的我高兴地在床上滚来滚去,被一个玩具蛇吓得大哭,正在玩手机的姐姐告诉我那是一条假蛇,我又继续滚来滚去。”她的好朋友吴艾婷也非常喜欢这首儿歌,“金色的阳光洒在窄窄的巷子里,老房子的邮箱生了锈,桌上的麻将正在和,大蒲扇放在窗台上,蜂窝煤上的茶壶吐着白气。手里烤香肠的香味飘得又远又长,引来大黄狗与囡囡争抢,囡囡东躲西藏。这个囡囡,就是童年无忧无虑的我。”
生活中极其平常的瞬间,因为诗歌牵起的点点回忆,总是将孩子们的心装得满满的,每个正在成长或已经长大的儿童,都能在诗歌中找到渐行渐远的曾经和装在盒子里也会拼命探出头的童心。如果将童心比作羽翼丰满的小鸟,那么童趣就是小鸟婉转地啼鸣。
物本无言,心知肚明
“我想对诗人说,《一错再错》简直就是为小朋友们量身定做的,因为太倔强,听不进大人们的话,即使撞了南墙,心里回头了,但嘴上就是不认错。”六年级的秦洁同学深有感触。“我从诗的最后一句,读出了那时的‘我’害怕被嘲笑,但心底里已经意识到自己荒唐了的窘迫。”余亚玲同学读《一错再错》,读出的心服口不服的尴尬。
“《无常》这首诗带着我的想象不断跳跃,首先,我来到了夕阳无限好的大街上,我看见诗人独自坐在长椅上,望着来来往往的人们,托腮沉思;画面瞬间切换,我来到天台上,发现诗人正躺在对面的天台上,望着被夕阳浸泡成红色的云朵,半眯着眼睛;思绪跟着文字到了沙滩,诗人双手抱膝,陶醉地望着远方,最后,我悄悄进入诗人的梦,看见诗人在默默流泪,是有多少心事要倾吐,还是有多少秘密不愿启齿?这一幅幅凄美而又伤感的画面,让我看见了一位孤独而又感性的人,我不禁想问诗人:您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啊,为何您的文字清香中总带着一丝涩涩的味道?”川师实外的朱嘉玥同学急切地寻找着走进诗人内心世界的路径。
我们在《生活的箱子》中似乎读出了成长的自己。“在诗人的身后,是对往昔的留恋与不舍,在诗人的面前,是对未来的期盼与迷茫,很容易让人想到自己就是诗中的那个人,其实,未来是否未知还是由自己决定的,请坦然面对,因为该来的事或者人还是要来,就像我,五年级时考了低分,被批得很惆怅,生怕自己将来是废物,但同时又很想长大。如果给我一个与诗人面对面说话的机会,我要告诉诗人:不要担心未来会出现什么,箱子后面还是箱子,一直如此,直到死亡,宇宙万物都逃不过轮回,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不要在意过去,请逃脱这种锁,它会让人因犹豫而胆怯。”这是五年级的洪田同学,这样理性的认识,不能不让人刮目相看,莫非因这首诗突然长大了?
经历过地震的四川孩子读《震央》,既能读出诗歌本身的韵味,更能读出诗歌外的自己。五年级的帅正泽同学从《震央》中读出了地震中的自己一家三口:“上午,爸爸正要开电视,突然觉得电视有一些轻微的晃动,就让我和妈妈躲进卫生间,地面可怕地晃动起来,脚站不稳,路也走得摇摇晃晃的,大地好像发怒了,桶里的水飞出来,打湿了我的腿,我们全家人蹲在一起,也抱在一起。”八年级的刘乐婷同学读到《震央》,从文中的主人公读到了诗歌本身:“在废墟里,‘我’无助,轻声呼唤着希望,而你的手臂里的温度,带来了无止境的希望。好比即将枯萎的小花得到雨水的滋润再次有了生命,好比窒息的鲸鱼冲出水面再次呼吸到醉人的空气,天际的繁星点亮了一盏灯,一盏希望之灯;被埋在废墟里的‘我’即使依然看到的是黑暗,但总算有了希望。经历过地震的我写不出这样的诗句,平实的诗句道出感人肺腑的画面,字字扣人心弦,被救者、施救者角度的巧妙转换,让读者的心情和角色一起转换。”
喜爱书法的郑维加同学尤其偏爱《文字之瘦金体》:“我从一年级起就学习书法,尤其偏爱瘦金体,就像诗中所说,一笔一画充满劲道;因为偏爱瘦金体,所以对它所经历过的那段历史也有所了解,靖康元年,元军进攻,宋朝什么都行,唐诗遗风尚在,宋词自成体系,政治经济发达,就是军事不行。国都汴梁城,轻而易举就被拿下,两朝皇帝被胡人掳走,南宋却懦弱地偏安一隅,有人怒发冲冠,却被冰冷的社会现实拍下,有人希望出现项羽,却宁愿自己躲阴凉。知道这段历史的人,一定会和这首诗产生共鸣。”
每个孩子的心里都驻扎着一个可爱的小天使,在诗歌营造的妙不可言的画面中行走的孩子,其心灵世界定会是五彩斑斓的。
读诗,是读诗人,是读诗情,也是读自己。
欲订阅本诗集的,可以联系奥杯赛竞赛服务中心,电话:0591—87322207。前20名可以获得诗人的签名收藏本哦。